2016年1月1日星期五

日本经营四圣: 稻盛和夫(INAMORI KAZUO)


“灾难是自己招来的,因为自己的心底有块吸引灾难的磁石。要避免灾难就要先除去这块磁石,而不是对别人说抱怨的话。” ——道盛和夫。



  稻盛和夫1959年创立京瓷公司,1984年创立第二电信电话KDDI公司。在42 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缔造两家全球500强企业,被誉为“经营之圣”。 1997年,65岁的稻盛和夫身患胃癌,匆忙手术的两个月后,宣布退居二线,只担任名誉会长,并正式皈依佛门。自皈依佛门后,稻盛和夫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慈善事业和到世界各地演讲,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京瓷哲学,将仁爱、利他和回报社会的经营哲学进行到底。

  在拜金主义肆虐的今天,到处充斥着一夜暴富的急功近利,人们对正义传统的蜕化无动于衷,对良知和灵魂的沦丧日趋麻木。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和笃行慎言,正可以给渴求的灵魂以甘露、阳光和力量,而他乐观积极的“心相”,更是可以给无数中国企业人以深深的启迪。

  初识“灾难心相”

  有多少挫折,就有多少升华。尤其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多一点挫折,多一点摔跤,是一颗上升的灵魂所不可或缺的东西。

  稻盛和夫于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一个贫穷而又虔诚的信佛家庭。父亲是个印刷工人,一天一块钱不够养家,不得不做些副业,每天都忙到深夜12点。稻盛出生都忙得没空去报户口,一直把稻盛的生日推后了10天。因父母都忙于生计,儿时的稻盛时常无人照料,一次“3个小时啼哭”成了他小时候的一道风景。小时候稻盛胆小,不敢一个人外出,总是跟在哥哥利则的后面去捉些鱼虾填补家用,以至于上了小学还是哥哥的跟屁虫。后来稻盛有了几年天真烂漫的生活,还当起了孩子头。可是,厄运很快光顾了他。

  1945年报考鹿儿岛一中失败,他又感染了肺结核。当时肺结核还无药可治,死亡率很高,稻盛的叔叔和婶婶就是得肺结核去世的,他的小叔叔也正在受着肺结核的煎熬。稻盛在发热中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才13岁,他就开始在死亡的威胁和恐惧里颤抖。邻居大婶为激励他活下去的勇气,给了他一本书《生命的真谛》。因为家里穷,稻盛一直没有看过课外书,这是第一本他看到的课外书。

  稻盛抓住了一根稻草,如饥似渴,贪婪地阅读着。从这本书中,他看到了“灾难心相”这个后来将影响他一生的词汇(以至于在后来的自传《活法》中,“心相”成了主题词)。《真谛》对“灾难心相”的解释可谓是拨云见日:“灾难是自己招来的,因为自己的心底有块吸引灾难的磁石。要避免灾难就要先除去这块磁石,而不是对别人说抱怨的话。”“把痛苦说成不幸是错误的,人们应该知道对于灵魂的成长来说,痛苦有多么重要。”对于正开始思索人生的稻盛,这些话犹如甘露之于久旱的秧苗。

  肺结核通过空气传染,稻盛生怕被感染,总是捏紧鼻子跑过小叔的房门口。因为还是小孩,憋不住气,所以先后都要深呼吸。他的哥哥利则却不以为然。父亲对病重的小叔更是悉心护理,但是他的大爱阻挡了病魔的侵入。结果父亲、哥哥安然无恙。反而对结核怀着深深的恐惧、时时刻意躲避的稻盛,只考虑自己个人安危的脆弱的心,吸引了病菌。这段对生死刻骨铭心的体验,给了稻盛前所未有的冲击,让他有了人生第一次重大的、深入灵魂的自我反省,让他开始理解人生最重要的真理。

  看开了这一层,对稻盛心理产生异样的作用。一种超然的精神开始萌芽。贫困的生活,加上1945年每天要颠沛流离躲避美机轰砸,他的结核病被淡化了,而且奇迹般地好了。稻盛后来回忆说:“患上结核,这是上苍给予我的一次珍贵的体验。”

  挫折中触摸“心相”百态

  病情影响了稻盛的学习。第二年报考一中又失败了。这对一个孩子的自信心,是一次沉重打击。最后侥幸读了私立鹿儿岛中学。高三发生的两件事,又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件是中学建新校舍要大家都参加义务劳动。因离高考不到一年,学习很紧张,稻盛尽管不情愿,还是勉强去了工地。但到那里一看,发现高三学生总共只有三、四个人。之后三天,稻盛也就没去。第三天老师突然点名。别的同学事先听到风声,赶在点名之前到达现场。 稻盛被蒙在鼓里,点名时缺席。老师很严厉的训斥:“心里只想自己高考,连义务劳动都不参加,没有一点奉献精神,真自私。” 稻盛羞红了脸。

  另一件是棒球对抗赛。同学们都要去为本校球队呐喊助威。球场离学校很远,要乘电车去,但稻盛没钱买车票,决定徒步往返。但同学说只要拿自己的月票混进站台就一定能顺利到达,于是稻盛跟着大家一起混了进去。去时侥幸混蒙过关,回来时稻盛下车时心里紧张,被检票员一眼看破。虽说是初犯,但检票员却不管,只当惯犯处理,没收月票之外,还罚了他几倍的钱。第二天学校告示板上又将此事点名批评。稻盛羞愧难当,懊悔不及。从此放弃月票,每天徒步上学。

  这两件事对稻盛的影响深远。他清楚这是自己心思不正、行为不当,才弄得自己狼狈不堪,被人蔑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结局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稻盛日后建立起“作为人,该如何做?”的判断事物基准,并以此严格律己,与初中时代这些挫折有很大关系。

  无固定职业的父亲,无力养育七兄妹,不让稻盛升高中了。稻盛拼命抗争,总算在母亲的帮助下升了高中。一边读书,一边干活,熬到临近毕业,大学门几乎对他关闭了。因为成绩优异的长子利则,没能上大学,而是回家干活挣钱。父亲说什么也不允许排行老二的稻盛上大学。最后,稻盛搬来数学老师,几经磨难,总算获得父亲的允许,条件是必须自己勤工俭学解决一切费用。

  稻盛很自信地报考大阪大学医学部,可是却落榜了。知道父亲不可能再给一年的复习温课时间,他只好选择了“火车便当大学”——鹿儿岛大学工学部,专攻应用化学,立志要开发救治疑难病患的新药。临近毕业,找工作又成为一个难题。许多公司对这个“火车便当大学”的毕业生关上了大门。好容易报考了帝国石油等几家公司,一概没中。同去竞争的学生很多,录取的人数又少,总是有人走门路,优先录用关系户和熟人的子女。像稻盛这样出身农村,亲戚当中也没有什么权势人物,就算去考了也会被那些走门路的人挤掉。出于义愤,稻盛和夫几次徘徊在一个黑社会武馆门口。当时他想,如果穷人家的孩子不能享受同等的机会,不能以更光明正大、更公平的方法录用人才的话,日本是不会有良性发展的。他真想成为黑社会老大去整治那些坏家伙。

  这时,稻盛的福星出现了,他的教授有个关系当了松风工业公司的部长,在教授的安插下他进入松下工业的预科。稻盛从有机化学转为无机化学,赶着撰写无机化学毕业论文。他的精专显示出了他作为研究人员的素质。稻盛和夫期待着在松风工业有所作为。


稻盛和夫的“心灵经营”之道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我们讲求的是用“心”。心理作用是影响一切的根基。在市场中做企业,在企业中做员工的“心”理工作,是简单而复杂的事情。“复杂”是因为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根据不同员工的情况,进行以“心”的感染。“简单”是因为我们只要掌握多数员工的心理共性,施以影响,便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企业只有对“心灵”进行经营,才能使员工感到自身的幸福与公司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坚持为全体员工谋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并以此为企业的奋斗动力,才能使全体员工与企业同心协力,共同前进。

  1971年5月,京都制陶的缔造者稻盛和夫收购了美国圣地亚哥一家经营极差的工厂。这个工厂每个月都有10万到20万美元的赤字,员工零散操作,全厂一片混乱,死气沉沉。稻盛认为人的本质都一样,在京都制陶推行的管理方式,在美国也行得通。

  稻盛先选出50名能接受京都制陶思考方式的员工进行培训,并派原主管保曼担任厂长,希望他能够领悟京都制陶的哲学。可是工厂一开始运营,就显露出美国人和日本人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彼此纠纷不断,结果使工厂每月赤字上升到20万美元以上。

  痛定思痛,稻盛决定不顾美国人的反感,完全聘用日本管理人员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公司,一个完全由日本人组成的领导体制建立了起来。

  第一次听到“你们辛苦了”这句话,美国员工吓了一跳,但年轻的日本管理人员愿意在生产线上与员工同甘共苦的诚意,令人感动:他们穿着和员工一样的制服,并且丝毫没有架子,员工们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认同感和团结一致的决心。

  当工厂业绩逐渐好转时,稻盛买了很多比萨饼在餐厅里和员工们一块儿吃饭。第二天,员工们就带着自己做的菜招待稻盛。自此,他们经常利用各种机会举办联欢会。   稻盛在工厂业绩上升后,把每月销售额的20%当作奖金发放给员工,这使所有人都认识到,公司的发展与自身的幸福是紧密联系的。

  1974年底,石油危机席卷全球,日本也受到巨大影响,经济第一次出现负增长,社会上甚至出现抢购卫生纸的风潮,京都制陶当年利润也减少了50.36亿日元,纯利润下降11.31亿日元。稻盛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把它当作“上帝给我们的考验”勇敢地接受了。首先,他把营业员、科长、部长的工资削减了 10%,并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求节省,而且他宣布京都制陶即使只靠苔藓生存下去,也绝不停工,绝不裁员。

  稻盛把因产量减少而多余的人力全部编入总务部管辖之下,禁止他们进入厂房。这主要是因为,订货量下降,如果还用以前的人手,每人所分担的工作量减少了,工厂内紧张忙碌的气氛就会消失,生产效率也将随之下降,一旦订货量恢复时,就不能马上进入增产体制。

  稻盛对多余人员所采取的对策可谓一箭双雕,不仅让员工有绝对不裁员的安定感,而且使员工明了不景气的事实。维持生产现场的紧张感,使得京都制陶在不景气结束之后能够马上恢复元气。目前,稻盛和夫领导的京都制陶在多个领域都大施拳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重视全体员工在价值观上的一致,强调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共同前进。稻盛和夫始终不渝为全体员工谋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法则。


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
  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需要有极其敏锐的头脑和极其柔软的心。需要用神经、眼睛、身体、耳朵、嗓音去全然地敏感,去觉知并跟随一刻接一刻的真实

  稻盛和夫不属于聪明人,初中、高中、大学考试常常不及格。他原本想当个医生,可是却只能在一个陶瓷厂找到一份工。工厂濒临倒闭发不出工资,员工士气低落,常常以罢工来宣泄。跟稻盛和夫一起去的4个大学生全辞职了,稻盛和夫却留下了。他吃住在实验室。不断地想,不断地去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在头脑中模拟推演,那些开始只出现在梦境里的东西逐渐清晰,最后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消失,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既无知识和技巧,又缺乏经验和设备的稻盛和夫,却搞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明,给快要倒闭的工厂带来了生机。

  自1959年创立京瓷公司,稻盛和夫几十年一直是京瓷研发带头人。他发现,一旦发疯的投入工作之中,对某个目标有强烈的渴望,就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意象,身边的任何一个新发生都会坚定地指向那个意向,这时,神灵就会给你一把照亮前途的火炬,智慧之井就会向你洞开。

  稻盛和夫体悟到了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的真实过程。他知道追求尽善尽美的强度,决定了一个人和一个公司的前景。一次,一个跟他同时大学毕业的同学在京瓷公司领军做一个新产品的研发,他和他的团队历经几个月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拿出了完全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但是,稻盛和夫却以这不是他心里所见的鲜亮陶瓷为由把设计打了回去。那个主管简直是怒气冲天。还不得不回去研制稻盛和夫“梦里看到的鲜亮陶瓷”,最后历经磨难终于拿出了完美的产品。

  稻盛和夫的体悟,给了我们一个相当重要的启示。当对一个目标有着强烈的持续的渴望时,苦苦思索体悟,就可能在事先“清晰地看见”那个崭新的结果。相反,如果事先没有清晰的意象,就不会有崭新的成果出现。这是稻盛和夫在人生的各种经历中体验到的真实。

  这似乎很悬很神秘。稻盛和夫没有停留在灵感的顿悟上,而是继续深入觉知,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个创造力方程式:

  创造力 = 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能力”主要指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热情”是指从事一件工作时所有的激情和渴望成功等因素;“思维方式”则指对待工作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偏好。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三个因素的乘积。

  其中,能力和热情,取值区间为0—100。因为是乘法,所以即使有能力而缺乏工作热情,也不会有好结果;自知缺乏能力,而能以燃烧的激情对待人生和工作,最终能够取得比用有先天资质的人更好的成果。思维方式取值范围则为-100—+100。改变思维方式,改变一个人的心智,人生和事业就会有180度大转弯;有能力,有热情,但是思维方式却犯了方向性错误,仅此一点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这个成功方程式,不是稻盛和夫用来展示自己理论的坐标,而是在实践中考察提拔干部和选聘员工的标尺。从这个等式出发,稻盛和夫坚持在公司中不用聪明人,不用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更不用有资深背景的人。在他看来,这些通常让人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恰恰是专注做事的障碍。如果不能调动全身的感觉和能量潜身于细节之中,就不会有持久的热情和到位的思维。他一再强调:“我希望人们铭记这个‘神秘预言’,人生与心意一致,强烈的意念将以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这就是稻盛和夫诠释的创造力了:需要有极其敏锐的头脑和极其柔软的心,需要用神经、眼睛、身体、耳朵、嗓音去全然地敏感,去觉知并跟随一刻接一刻的真实,才有可能抓住那个“神秘预言”。  


稻盛和夫:以哲学理念办企业
     稻盛先生神态祥和,温文宽厚。白手起家的艰辛,人生际遇的坎坷,这些对他宛如过眼烟云。他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汲取精华,形成了独特的经营哲学。他认为,办企业和做人一样,都应遵循一些伦理原则,比如“敬天爱人”、“诚实公正”、“满招损,谦受益”等。为了思考人生和社会,他甚至一度遁入佛门。他还提出了 “思想+热情+能力=成功”的方程式,认为一个人即使天赋不很出色,依靠高度的热情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同样可以获得成功。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评价稻盛和夫说,“他讲他成功的历程,讲他对人生的看法,讲许多与他的本行陶瓷业有关或无关的问题,到处洋溢着表面浅显、实则深刻的哲学思维,说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

  正是本着这些哲理,稻盛和夫28岁时以300万日元的资本创办了京瓷株式会社,在经历了各种困难挫折后,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超过4万亿日元的大型跨国企业,其业务涵盖精密陶瓷、电子机械、照相器材等领域。1984年稻盛和夫52岁时,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创建了日本第二电话电报公司(简称第二电电),目的是打破垄断,让日本人用上价格低廉的电话。2001年,第二电电合并其他两家电信公司,成为日本第二大IT集团。

  稻盛和夫主张,办企业不能一味地只是赚钱,其最终目的是贡献社会,既要利己,更要利人。1981年,稻盛因在工业用精密陶瓷技术开发方面的突出成果,被授予 “伴纪念奖”。伴五纪教授是东京理科大学的一名科学家,个人并不富有,但他把自己的专利技术收入拿出来做奖金,奖励有志于科学技术进步的人。这件事使稻盛和夫很受刺激,“既感到荣幸,又感到羞耻”。他说,京瓷是一家上市公司,个人也有颇为丰厚的资产,但这笔财产,并非私有之物,是取自社会之所得,理应奉还于社会。为此,他一次拿出600多亿日元,设立稻盛财团,用这笔基金设立“京都奖”,奖励国内外在尖端科学、基础研究和思想艺术等三方面有突出成果的人士。稻盛的目标是把“京都奖”办成诺贝尔奖那样的国际大奖,为整个人类的科技进步发挥促进作用。为培养日本型经营管理人才,稻盛和夫还创立了“盛和塾”,后改称“盛友塾”,已培养了3200多名学生。

  稻盛为日中友好和交流事业同样不遗余力。当得知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他个人和京瓷公司各出资50万美元,设立了中国稻盛京瓷西部开发奖学基金。他说,我在学生时代家境贫寒,依靠奖学金上完大学,在今后的西部大开发中,会有不少学生像我年轻时一样,虽有远大抱负,但因家庭财力不支而中途辍学。我希望通过奖学金,帮助他们,使他们成为为西部开发做出贡献的人才。稻盛的义举受到了李鹏委员长的赞誉,并被中日友协授予“中日友好使者”称号。去年京瓷首次邀请了来自中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30名中学生到日本参观交流。稻盛和夫说,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让中国的青少年到日本来体验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将来成为国际型的人才。京瓷准备将这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并组织日本的中学生到中国去参观访问。稻盛先生还在中国各地演讲,介绍自己的经营哲学,并资助有关机构培养中国的经营人才。

  世纪之交,稻盛和夫把中国作为京瓷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基地。他在广东省东莞市建设了一座亚洲最大的激光打印机、数字技术复印机工厂,在上海建设了京瓷公司所属工厂中技术最先进的上海京瓷电子工厂,在贵州设立了京瓷手机公司。在企业经营中,他始终坚持利己利人的思想。他认为,日中双方如果尽量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减少误解。为此,稻盛教育公司的管理人员要求企业经营者把中国员工和日本员工同样对待,京瓷公司的在华企业和中国的合作伙伴结成了融洽的友好关系。在稻盛和夫的带动下,许多“盛友塾”的毕业生纷纷前往中国建厂办企业,或投身于希望工程、绿色工程等公益事业,加入了日中友好交流的行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